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一种医学手术,其优点:手术时间非常短、微创技术伤口小、恢复很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所以只要患者视力在0.5以下,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就可以考虑手术了,这样手术越早对眼睛的损伤越小,也减少了患者的病痛。
特点
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是显微手术的重大成果,自1967年美国的KELMAN医生发明了第一台超声乳化仪并用于临床,之后经过众多眼科专家30多年不断改进、完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先进而成熟的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目前在发达国家已普及,我国自1992年开始引进并推广。进行手术时,在术眼角膜或巩膜的小切口处伸入超乳探头将浑浊的晶状体和皮质击碎为乳糜状后,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吸出,同时保持前房充盈,然后植入人工晶体,使患者重见光明。超声乳化技术真正实现了切口小,无痛苦,手术时间短,不需住院,快速复明的手术理想。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有何特点,与传统手术相比,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有以下优点:
1。手术切口小,传统手术切口12MM,此手术切口小于3MM。
2。术后反应轻,切口愈合快,视力恢复更快、更好。
3。术后散光小,且更容易矫正或控制。
4。手术控制度更好,安全稳定。
5。手术时间短,一般只需15-30分钟左右。
6。不需住院,术后1小时即可回家。
7。无须等待白内障成熟才施行手术。
白内障摘除术后为什么要安装人工晶体摘除白内障后,眼球内就丧失了晶体这一必不可少的结构,视物仍不清楚,而配戴无晶体眼镜(框架式)及角膜接触镜又有很多缺点或不足,所以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安装人工晶体,使视力及视野恢复到正常。正常情况下,植入人工晶体后可受用一辈子。
注意事项
术前须知
1、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治疗效果最好的治疗技术,手术无痛苦、时间短、切口小、恢复快。
2、术前1~3天请您按医嘱滴抗生素眼药水,每日3~4次。
3、手术当天要有家属陪伴来医院。
4、术前若患有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不适症状,请您及时告知医生,以便我们酌情处理,必要时改日手术。
5、如果您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其它全身病,术前需将血糖、血压控制稳定,并将必备药品随身带来,以备急用。必要时与医生联系。
6、术后当天,如果术眼有任何不适,请及时与医生联系。
1、术中如有咳嗽、打喷嚏或其它情况需要征得医生同意。
2、术中不要突然移动身体、抬高手臂,因为此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突然移动身体,会人为带来手术危险或手术意外。
3、术中要听从医生指令,当医生让您向上或向下看时,眼睛要慢慢转动,头不要随之移动,否则非常危险。
4、现代化眼科医院的手术床多是自动的。当手术结束时,请您不要移动身体,护士会帮助您盖好眼罩,手术床可以自动恢复原位,由护士将您送出手术室,回到病房,安静休息1小时。
1、术后1个月内每日数次清用激素及抗生素眼药,并且遵医嘱滴用作用较弱的扩瞳眼药,以防止瞳孔粘连。对长期满用激素类眼药者,应注意眼压情况,避免产生激素性青光眼。
2、保持大便通畅,少吃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多吃水果及蔬菜。
3、思想上要重视,不要认为手术后就万事大吉,应加强观察,注意术眼有无疼痛,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偏斜或脱位,眼前节有无炎症渗出,虹膜及瞳孔是否发生粘连等。术后每周去医院检查1次,包括视力、人工晶状体及眼底情况。1个月后遵医嘱,定期复查。
4、术后3个月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低头动作,避免过度劳累,防止感冒。
5、术后3个月应到医院常规检查,并作屈光检查,有屈光变化者可验光配镜加以矫正。一般1个月后可正常工作和学习。
①瞳孔:术前散大瞳孔至少不小于6mm为安全。
②前房深度:术中必须保持前房有足够深度,故顽固性浅前房者,在选择病例时应作慎重考虑。
③晶状体核硬度:初学者应选择核硬度适宜的病例,随着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不断扩大选择范围。
④角膜:角膜完全透明是作好超声乳化术的基本条件。角膜局限性混浊、变性及有其他影响其透明性的病变,均不宜作本手术。
1、继发性白内障:
①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眼底病变不重者。
②青光眼手术后并发白内障,视功能无损害者。
③色素膜炎并发白内障,炎症消退在三个月以上者。
④糖尿病并发白内障,血糖能控制接近正常者。
2、外伤性白内障,无晶体脱位者。
3、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眼压能控制可以联合手术者。
4、成熟期或未成熟期的老年白内障,视力在0.4以下。
5、先天性白内障
6、已作过白内障摘除,要求植入人工晶体者。
1、晶体脱位或半脱位者。
2、色素膜炎活动期者。
3、合并眼部感染性疾患如慢性泪囊炎、急性角、结膜炎症等。
4、眼先天性异常:如小眼球、小角膜、先天性青光眼等。
5、有糖尿病性虹膜红变者。
6、合并严重眼底病:黄斑严重病变、视网膜严重脱离、眼底大片出血或萎缩、视神经萎缩、玻璃体积血或严重浑浊者。
7、眼球震颤、严重弱视等。
8、青光眼晚期或绝对期。
9、某些全身疾患未得到有效控制。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结核活动期、肺感染或哮喘、严重糖尿病不能控制血糖等。